- 拉薩
如果你朝拜完了氣勢宏偉的布達拉宮的話,那麼,你不妨往西步行幾分種,就到了磨盤山(藏語稱“帕瑪日”)下,沿著一個矮小的並不起眼的小門,拾階而上便是拉薩著名的格薩爾廟。
每到夏季,高大的樹木蔥綠遮蔭籠罩著蜿蜒而上的石階,台階上佈滿了苔蘚,一股清新的草木和濕土的氣息,讓你感到一絲的清涼和幽靜。這裡沒有布達拉宮傲視一切的宏偉與威嚴,也沒有大昭寺川流的香客和熱鬧繁華的場面。這裡有的,只是清淨幽深的感覺。有時,甚至寂靜到了一種難言的淒涼。
比起其他寺院的香火,格薩爾廟算是十分冷清了。建築在山頂的殿堂只剩幾間,主殿兩邊的配殿早已坍塌破損,蒿草叢生,塌陷的屋脊、橫樑、青瓦和殘垣斷壁,展示在你的面前,環顧四周,你無法想像昔日這個依山而建的小廟,營造得是如此玲瓏小巧,把中原廟宇建築的高超的營造手法在青藏高原的雪域拉薩施展的如此完美。無論從建築的視角,手法、材料、還是建築的營造藝術和風格特色來說,都堪稱是拉薩廟宇建築中難得的一見的傑作。
走進格薩爾廟,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幾尊高大的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主角英雄格薩爾,而在這位藏族英雄的下面,供奉著來自中原漢地的大英雄關雲長的幾尊塑像。沒有人想到漢藏文化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兩位英雄,居然被藏族人供奉在同一座寺院裡,亦受到漢藏民族的共同朝拜與紀念。
主殿裡除了供奉格薩爾和關雲長的塑像之外,還有藏傳佛教歷史上著名的蓮花生大師,及四大天王像。然而,當我們探究這個寺廟的起源時,我們卻驚異地發現,這個寺院原本並不是供奉藏族英雄格薩爾的廟宇,而是供奉漢族忠、孝、義化身關羽的——關帝廟。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夏天,拉薩城著實熱鬧了一陣,因為,駐守拉薩的清軍統帥福康安要摔軍出征,前去征討廓爾喀人對後藏日喀則的入侵。出征之前,福康安曾到關帝廟祭拜戰神關雲長,以保佑戰事順利,凱旋而歸。但“見其堂皇湫隘,不可以瞻禮”。為了“緬神御災捍患,所以佑我朝者。”於是,福康安命人在磨盤山破土動工修建關帝廟,為其擊潰廓爾喀人而祈禱祝福。湊巧的是,福康安勝利班師之時,而恰好是關帝廟落成之日。
當時的拉薩人,並不瞭解關雲長是何許人也?到了乾隆五十八年,這座關帝廟竣工後,藏族人才開始逐漸瞭解到一些關雲長的故事,而在藏族百姓的觀念中,則常常把這個關雲長看成是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的化身。
從格薩爾廟的建築風格來看,這座寺廟為典型的漢式建築,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整個建築為抬梁式建築結構,硬山式屋頂,最初屋頂上方鋪紅琉璃瓦,屋頂的四角及屋脊兩端裝飾了紅絛鳥尾,主殿的東西牆上鑲嵌著一個“大石且”,據說是為了保佑建築的安定和穩固。早期的關公廟還設有文殊殿,方形庭院,庭院東西兩側建有兩層樓房,底層是僧捨,上層是辦公用房。建築材料也頗為講究,比如使用了大板瓦、簡瓦、平瓦等,瓦當的裝飾圖案也是典型的漢式風格,比如瓦當上燒製有“壽”字圖形,其造型基本上延續了中原的傳統。據載原先的關公殿內,供奉有紅臉關公塑像,手持大刀,騎棗紅馬。還有五十多塊懸掛在殿內頌揚關羽的金字匾額,其書法剛勁有力,刻技陰陽具有。如今這些匾額大部分遺失,據說只有13塊被文物部門收藏。
就在關公廟竣工後的第二年春,作為倡導者之一的清朝大將軍福康安等駐守軍官為了炫耀建廟的功德,名垂萬世,便鑄造了一口銅鐘。銅鐘的外圍有一周銘文篆體字,共有16個字,即“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此外,還有官員的姓名和頭銜。當然,最顯赫的則是:欽差御前大臣、太子太保領侍衛內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一等嘉勇公大將軍福康安。
當年由福康安撰寫的《磨盤山新建關帝廟碑》,歷經了多年的風雨滄桑,已變得有些漫漶不清,至今依然保留在格薩爾廟內。碑文中的陰文篆刻“萬年不朽”卻已被歷史與時光侵蝕的模糊不辯。
從早期的建築格局來看,關公廟既供奉漢族英雄關羽、也供奉佛菩薩。只是後來隨著清朝的滅亡,這座著名的關帝廟,後來逐漸改成了供奉格薩爾的寺廟。然而,遺憾的是這座將近200年的漢式建築大部分已經破損倒塌,而留下的依然是人們對英雄的懷念和讚美。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