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0, 2007

拉萨市小寺庙:格薩爾廟

- 拉薩

如果你朝拜完了氣勢宏偉的布達拉宮的話,那麼,你不妨往西步行幾分種,就到了磨盤山(藏語稱“帕瑪日”)下,沿著一個矮小的並不起眼的小門,拾階而上便是拉薩著名的格薩爾廟。

每到夏季,高大的樹木蔥綠遮蔭籠罩著蜿蜒而上的石階,台階上佈滿了苔蘚,一股清新的草木和濕土的氣息,讓你感到一絲的清涼和幽靜。這裡沒有布達拉宮傲視一切的宏偉與威嚴,也沒有大昭寺川流的香客和熱鬧繁華的場面。這裡有的,只是清淨幽深的感覺。有時,甚至寂靜到了一種難言的淒涼。

比起其他寺院的香火,格薩爾廟算是十分冷清了。建築在山頂的殿堂只剩幾間,主殿兩邊的配殿早已坍塌破損,蒿草叢生,塌陷的屋脊、橫樑、青瓦和殘垣斷壁,展示在你的面前,環顧四周,你無法想像昔日這個依山而建的小廟,營造得是如此玲瓏小巧,把中原廟宇建築的高超的營造手法在青藏高原的雪域拉薩施展的如此完美。無論從建築的視角,手法、材料、還是建築的營造藝術和風格特色來說,都堪稱是拉薩廟宇建築中難得的一見的傑作。

走進格薩爾廟,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幾尊高大的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主角英雄格薩爾,而在這位藏族英雄的下面,供奉著來自中原漢地的大英雄關雲長的幾尊塑像。沒有人想到漢藏文化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兩位英雄,居然被藏族人供奉在同一座寺院裡,亦受到漢藏民族的共同朝拜與紀念。

主殿裡除了供奉格薩爾和關雲長的塑像之外,還有藏傳佛教歷史上著名的蓮花生大師,及四大天王像。然而,當我們探究這個寺廟的起源時,我們卻驚異地發現,這個寺院原本並不是供奉藏族英雄格薩爾的廟宇,而是供奉漢族忠、孝、義化身關羽的——關帝廟。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夏天,拉薩城著實熱鬧了一陣,因為,駐守拉薩的清軍統帥福康安要摔軍出征,前去征討廓爾喀人對後藏日喀則的入侵。出征之前,福康安曾到關帝廟祭拜戰神關雲長,以保佑戰事順利,凱旋而歸。但“見其堂皇湫隘,不可以瞻禮”。為了“緬神御災捍患,所以佑我朝者。”於是,福康安命人在磨盤山破土動工修建關帝廟,為其擊潰廓爾喀人而祈禱祝福。湊巧的是,福康安勝利班師之時,而恰好是關帝廟落成之日。

當時的拉薩人,並不瞭解關雲長是何許人也?到了乾隆五十八年,這座關帝廟竣工後,藏族人才開始逐漸瞭解到一些關雲長的故事,而在藏族百姓的觀念中,則常常把這個關雲長看成是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的化身。

從格薩爾廟的建築風格來看,這座寺廟為典型的漢式建築,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整個建築為抬梁式建築結構,硬山式屋頂,最初屋頂上方鋪紅琉璃瓦,屋頂的四角及屋脊兩端裝飾了紅絛鳥尾,主殿的東西牆上鑲嵌著一個“大石且”,據說是為了保佑建築的安定和穩固。早期的關公廟還設有文殊殿,方形庭院,庭院東西兩側建有兩層樓房,底層是僧捨,上層是辦公用房。建築材料也頗為講究,比如使用了大板瓦、簡瓦、平瓦等,瓦當的裝飾圖案也是典型的漢式風格,比如瓦當上燒製有“壽”字圖形,其造型基本上延續了中原的傳統。據載原先的關公殿內,供奉有紅臉關公塑像,手持大刀,騎棗紅馬。還有五十多塊懸掛在殿內頌揚關羽的金字匾額,其書法剛勁有力,刻技陰陽具有。如今這些匾額大部分遺失,據說只有13塊被文物部門收藏。

就在關公廟竣工後的第二年春,作為倡導者之一的清朝大將軍福康安等駐守軍官為了炫耀建廟的功德,名垂萬世,便鑄造了一口銅鐘。銅鐘的外圍有一周銘文篆體字,共有16個字,即“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此外,還有官員的姓名和頭銜。當然,最顯赫的則是:欽差御前大臣、太子太保領侍衛內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一等嘉勇公大將軍福康安。

當年由福康安撰寫的《磨盤山新建關帝廟碑》,歷經了多年的風雨滄桑,已變得有些漫漶不清,至今依然保留在格薩爾廟內。碑文中的陰文篆刻“萬年不朽”卻已被歷史與時光侵蝕的模糊不辯。

從早期的建築格局來看,關公廟既供奉漢族英雄關羽、也供奉佛菩薩。只是後來隨著清朝的滅亡,這座著名的關帝廟,後來逐漸改成了供奉格薩爾的寺廟。然而,遺憾的是這座將近200年的漢式建築大部分已經破損倒塌,而留下的依然是人們對英雄的懷念和讚美。

拉萨市小寺庙:阿尼仑寺

拉薩城中的尼姑寺

對於拉薩的遊客來說,有個寺院你不能不去,這就是位於拉薩林廓南路的阿尼倉姑寺,一個在拉薩城中頗有影響的尼眾道場。

走進倉姑寺大門,首先是一排並不長的轉經桶和畏桑塔,主佛殿就坐落在迎門左側一點。細心的尼姑們把這個家園,收拾的整齊乾淨,清潔幽靜。

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尼姑們悅耳動聽的誦經之聲,越過經堂,傳到了周圍的居民區中,那聲音,不緊不慢,不急不躁,其節奏明快而悠揚。清新、甜靜的女聲中,流露出一絲深沉宏厚的混合音色,彷彿帶你進入了美好的佛教世界當中。

當你置身在這個環境幽雅的尼姑道場,靜下心來,傾聽她們悠揚的誦經之聲時,或許,你能體會到那聲音背後,所孕藏的一份清淨與美好,歡樂與自在。或許,你也能分享她們內心的那份從容與喜悅。

一首過去流行在拉薩的民歌曾這樣唱道:

在一切的狗裡面,
最自由的是野狗;
雖然沒有早飯和晚飯,
也沒有鐵鏈栓著脖子。
在一切的女人裡面,
最自由的是尼姑;
雖然沒有頭飾和項飾,
也不用伺候丈夫公婆。

的確,這首流傳許久的拉薩民歌,可謂真實表達了出家僧尼們生活觀念和價值取向。

說起倉姑寺的歷史,人們習慣上把它追溯到公元7世紀的吐蕃王朝時期。傳說,那個時候一到夏季,拉薩河上遊各個山谷的洪水都順勢而下彙集到了拉薩河,造成拉薩河水突然的爆漲,於是經常發生水災,殃及兩岸的農田和村莊,給廣大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損失。為了消除拉薩河水給百姓和拉薩城造成的危害,藏王松贊干布就在拉薩河的河堤上挖了一個地洞,閉觀誦經,祈願消除水患,人民安居,百姓幸福。後來人們把藏王松贊干布修行過的地洞稱為“倉姑”,也就是地洞的意思。

公元十二世紀,一位人們稱為神醫的傑瓦奔在修行洞曾閉觀修行,據說,得此大成就,使得這個早已聞名的修行洞更加盛名遠播。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宗喀巴大師的得意弟子古覺多丹在修行洞的基礎上了正式修建了倉姑寺,不過那時寺院的規模並不很大。直到公元二十世紀初,帕邦卡仁頗且和第90甘丹赤巴強巴曲扎出資大規模的擴建,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作為拉薩城中唯一的女眾寺院,倉姑寺有著自己的傳統和風格。自清朝以來倉姑寺在拉薩的影響越來越大,它不僅成了藏族女性出家修行,徵得解脫圓滿的修行場所,也成了拉薩城中達官貴族女子們,短期學習佛教文化和各種知識的女子學校。據說,西藏著名的女活佛桑頂·多傑帕姆也是在這個寺院裡舉行受戒儀式的。

作為女眾道場,倉姑寺注重傳承和弘揚觀音菩薩和度母信仰的法事與儀軌。比如寺院經常舉行的會供儀式是“度母會供儀軌”、“瑜伽母修持儀軌”、“尊勝佛母長壽儀軌”等。按照寺院的要求,每天八點在經堂舉行“日常課誦”,即會供儀式,一直到下午4點結束。每個月要舉行七次較大型的集體誦經法會。

倉姑寺的寺管會副主任次珍拉姆告訴我,藏歷三十日,舉行“懺悔儀軌”,主要是學修“菩提道之加行念誦次第儀軌”。藏歷每月初五,舉行“女神補酬儀軌”,這個佛教儀式接近於漢地的放焰口,以會供、施食等供品酬謝“六臂怙主”、“吉祥天退敵佛母”、“十二桿瑪女神”和“多聞天等護法諸神。每月初八,舉行“度母四曼陀羅”和“藥師佛”等會供儀式。初十舉行“勝樂金剛自入灌頂儀軌”,每月的十五則要舉行“十六尊者”和“尊勝佛母長壽法”會供法會。然後,每月的二十一舉行“大威德一勇自入灌頂儀式”。二十五舉行“瑜伽母修持儀軌”和“那若空行修煉法”會供法會。倉姑寺的定員編制是100名僧尼,但現有95名出家僧尼。

倉姑寺主佛殿的面積並不很大,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經堂。殿門沿台階而上,殿門兩邊繪製有四大天王壁畫,屋簷和門柱雕飾,幾乎與其他藏傳佛教寺院相同。門柱上方,則是傳統的獅面和人面柱頭像。倉姑寺主供十一面觀音菩薩,另有文殊菩薩、無量壽佛、宗喀巴大師和十三幅明清以來唐卡等。

倉姑寺最著名算是主佛殿一層地下的松贊干布修行洞。洞內供奉著吐蕃國王松贊干布塑像,每天有三名專職的尼姑在這裡,按時誦經祈禱,擺放供品,或是替換燈油。多少個世紀以來,這個古老神聖的修行洞,不知迎來送往了多少來自各地的香客和朝聖者,接受著藏族人民的頂禮膜拜直到今天。

拉萨市小寺庙:查拉魯普寺

去拉薩,你不能不去布達拉宮,不能不去三大寺(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但也不能不去藥王山上的查拉魯普寺,因為,這裡是拉薩唯一的——石窟寺。


查拉魯普寺,位於布達拉宮西南,藥王山東麓距地面近20多高的石巖上。石窟寺依山而建,為早期的支提式窟型,平面呈不規則長方行,面積大約為27平方米。中心柱與洞壁之間是狹窄的轉經通道。這個石窟寺內共有71尊,從吐蕃時期算起到清朝時期開鑿的佛教造像,除兩尊是泥塑造像外,其餘都是石刻造像,它們分佈在中心柱和石窟的南、西、北壁上。中心柱四面共有14尊高大的高浮雕石刻造像,不過,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造像大多經過了後代的修補,並重新上色,因而,我們看不到早期造像的原作風貌。

中心柱東面的佛教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造像等。其中的釋迦牟尼佛像高1·28米,佛陀跏趺坐於仰覆蓮花座上,頭戴塔式高冠,披袈裟,袒右肩,左手持缽,右手作指地印,頭部為圓形背光。弟子迦葉、阿難站立兩旁。阿難雙手抱於腹前,迦葉右手立與胸前,左手下垂,兩人身後的背光均為紅色。老成持重的迦葉眉頭微皺,表現出一種悲憫的神態;阿難則不然,表現出 一副自信聰慧的表情。這些細微的局部表情處理的非常含蓄生動。在阿難和迦葉的兩邊是脅侍菩薩造像,立像均高1米以上,菩薩梳高髮髻,上身裸體,下著長裙,腰繫結帶,腳踩方台,雙臂自然下垂,其造型神態悠然高雅。石柱南北兩面,各有三尊造像,為一佛二菩薩,其服飾和造像風格基本一致。西面為一佛二弟子三尊造像。從中心柱的14尊造像來看,它與我國著名的敦煌石窟造像中的一佛二弟子,及一佛二菩薩的造像佈局基本一致。只是敦煌石窟中,佛與弟子、菩薩之間排列佈局是以三角形視角透視,即以佛為中心形成的三角排列。但由於查拉魯普寺造像是在岩石上平面排列的高浮雕造像,因為難以形成敦煌石窟寺中三角透視的縱深效果。

在查拉魯普石窟中,要數南壁的造像數量最多,共有32尊造像。南壁的造像大多是一佛二菩薩,除一尊外,其餘16尊像自東向西排列。上排的造像有釋迦牟尼佛、兩側為脅侍菩薩。接下來是藏傳佛教史上寧瑪派著名的大譯師素爾群·喜繞扎巴的造像。他頭戴尖冒、帽帶搭於雙肩,兩手撫膝,結跏趺坐,造像較為寫實,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徵刻畫的生動傳神,在眾多的造像中頗具特色。南壁的其他造像還有阿彌陀佛、菩薩和護法金剛像等。尤其是菩薩像造型優美,突出了女性腰部形成的曲線美。比如第7尊菩薩像,上身赤裸、下身著短裙,右手下垂,左手置於胸前,具有明顯的公元7世紀尼泊爾和東印度佛教造像藝術的風格。

西壁的造像雖然只有6尊,但在查拉魯普石窟造像中,可算得上是上乘的傑作。西壁的菩薩像,大多造像高大,像高約1米。束高髮髻,垂發披肩,上身袒露,下穿長裙,飾大耳環,佩項鏈瓔珞,臂釧手鐲。頭部、身部和腰部及手腳處理的十分細膩協調,刀法也很流暢、細緻。尤其是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了菩薩們慈悲憫世的大悲神態。

北壁的造像共有19尊,其中上排的佛陀造像與西壁的造像風格一致。下排共有17尊造像,以菩薩造像為多。北壁最重要的造像是歷史人物,如松贊干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大臣祿東贊和藏文的創編者吞米·桑布扎等。

松贊干布的造像高約一米,頭戴塔式尖冒,需要注意的是他的帽似由白布纏裹而成,帽頂露出一尊小佛像,這一特殊的造型被看成是松贊干布的標誌和象徵。作為法王的松贊干布表情儼然,飾有大耳環,腳穿筒靴,左手著膝,右手作論辯手印,一幅講經說法的摸樣。其身邊的尼泊爾赤尊和唐文成造像相對矮小,造像者著意突出了松贊干布至尊的地位。文成公主束高髮髻,上著高領右衽窄袖衫,外斜披絡腋,下著豎紋長裙,左手平放於胸前,右手自然下垂,其神態儒雅大方。赤尊公主雙手抱胸,眉清目秀,頗具尼泊爾女性美的特徵。

北壁的這組歷史人物造像,與布達拉宮、大昭寺的松贊干布、赤尊、文成公主等像相比較,其造像幾乎是同一類型。略顯區別是泥塑中的松贊干布沒有耳環,文成公主的頭飾是唐朝宮廷婦女裝飾,赤尊的裝飾也不僅相同。早期造像大多是模仿借鑒尼泊爾、印度和克什米爾等域外的佛教造像藝術,尤其是受到了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從松贊干布茹雍王妃倡導開鑿石窟寺,查拉魯普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多少個世紀以來,藏族人就是這樣,把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鑿刻堅硬的岩石上,一錘一鑿,化成佛菩薩的身影,化成有形無形的嚮往,用以寄托他們來生的幸福與安樂。

拉萨的小寺庙:木如寺

走進拉薩、走進八廓街,撲面而來依然是迎風招展的風瑪旗、桑煙繚繞的煨桑台、朝佛者行色匆匆的腳步和那永不停息的轉經桶。拉薩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個清晨和傍晚,似乎就是在誦經、轉經、祈禱、祝福中開始的。

很少有人確切地知道,這個古老的聖城究竟有多少座,大大小小的寺院?除了遊客們熟知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還有格魯派拉薩著名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外。那些歷史悠久,或是明清以來修建的小廟,恐怕常常被遊客們所忽略,匆匆的遊客們大多慕名那些如雷貫耳的大寺院,卻與那些深藏在拉薩居民區中的寺廟失之交臂,而那些今天並不起眼寺院,卻始終傳承著一種更為樸素和久遠的民族傳統和宗教精神。它們與生活在它們周遍的人結成了一種更為親密的信仰與心靈的血肉關係。

木如寺的滄桑變故

從拉薩的北京路往東步行不遠,有一座古色古香四層藏式建築,這裡就是拉薩城中著名的木如寺,目前也是“拉薩印經院”的所在地。每到拉薩,我少不了鑽進木如寺,向負責拉薩印經院的達扎活佛請教有關大藏經的知識,或參觀正在這裡印刷藏文版大藏經《丹珠爾》的流程,或欣賞木如寺保存完成的明清壁畫和大藏經木刻雕刻。

木如寺,也叫木如寧巴,意思是古老的寺院。據藏文史料記載,遠在吐蕃贊布赤熱巴巾時期,在大昭寺的東、南、北三面修建三座寺院,這三座寺院分別是;東面木如寺,南面的噶瓦寺和北面的正康寺。傳說,在藏王朗達瑪滅佛之初,有位印度高僧班智達達拉屍羅曾在木如寺閉關潛修財神法,但是修行數月,卻無應驗。於是,惱怒的班智達以禪杖觀修的財神像腹部,就在此時,財神的腹中流出金子。因此,班智達恭敬地在此重塑喀薩巴哩財神像,而聞名於時。據說,或許由於財神的緣故,大肆滅佛的藏王朗達瑪當時封閉了拉薩和桑耶寺等其他寺院,而惟獨沒有封閉木如寺。

遺憾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木如寺已不是吐蕃時期的建築,惟寺院西側的僧房中部,還有東向的藏巴堂保存了早期建築的佈局和風格。明朝時期在過去寺院基礎上重新修建,至清末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期,再此進行修葺,逐成今天規模。

木如寺的內部格局分為前堂、拜佛道和佛堂三部分。佛堂面積並不大,後堂空間高大,原先供奉三座大型佛像,四壁繪製有大量精美壁畫,由於年久失修,部分壁畫遭雨水侵蝕,嚴重受損。如今,木如寺內保存有自五世達賴喇嘛以來刊刻的藏文版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木刻雕版約數萬塊。此外,還保存了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期,由藏傳佛教著名高僧喜繞嘉措大師親自負責刊印的藏經《甘珠爾》木刻雕版。

木如寺的壁畫大多為明清所繪,十三世達賴喇嘛擴建時曾補繪部分壁畫。壁畫內容包括釋迦牟尼佛傳記故事,佛、菩薩、護法,和藏傳佛教其他教派人物以及民俗生活場景。尤其是大門左側壁畫,真實描繪了格魯派與蒙古王固實汗之間的關係。

據說,文化大革命時期,木如寺成了拉薩市歌舞團的排練場所,以致於這座古老的寺院得以保護。正像我所瞭解的那樣,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西藏的許多寺院成了當地公社的糧食倉庫,由此保存了許多重要的藏族文化遺產。的確,我說不清楚,是寺院保護了糧食,還是糧食最終保護了寺院。

Tuesday, March 06, 2007

LA流浪记:书摘

会在乎青春的人,
就势必已经不在青春里面了.
会察觉自己在流浪的人,
就势必将要结束流浪了.

流浪者各有终点,
抵达终点前,各有心愿,
流浪者不能认同其他流浪者的终点,
觉得是不值得去的地方,
流浪者也不能理解其他流浪者的心愿,
觉得是没意思的心愿,
这恐怕就是流浪者
会喜欢各自流浪的原因吧.

在上次流浪途中遇到的人,
如果在这一次流浪时又遇到了,
彼此会认得吗?
就算认得了,会愿意相认吗?
会愿意以上次流浪时
那种相遇的方法再相遇一次吗?

你以为流浪者都是同一种人吗?
未必吧.
流浪者有的易怒,有的易饿,
有的易恋爱,有的易变,
有的易摆脱流浪,
有的易二次流浪.

我无意中流浪到他的人生里去,
而他则一直在他自己的人生中流浪.

私享家:书摘

如果我能够入睡,我会快乐,是的这个世界上好象就留下你一个人,一切细小的声音都被成倍地放大,一切陈芝麻烂谷子都翻上心头,躺遍所有的姿势,看遍手头所有的书本,睡意仍然遥不可及,一夜之间老了10年.

青春主义者大抵如此.因为太清楚人生孤独凄凉的底子,又聪明到不愿愁容相对,用胡闹瞎说来搅破局面,往往不惜反自己也搭进去.因为悲喜多,吃的苦也多,看上去比一般人老得快,只有一颗心还迟迟不肯老去的.

PERSONAL BUBBLE
BRING SAND TO THE BEACH

我平心静气地想对付人生,传统的中国人其实是最聪明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有格式,真得满满的,才不给你机会伤春悲秋想东想西.有些天性极冷的人阅历多了也渐渐暖起来了,走天涯的俏身影不如一张傻乎乎的全家福,便是这样了.

迷恋旅行的人多少都有种'生活在别处'的下意识

旅行的魔力在于它象一个微缩人生,真实的人生太长太长,一眼都望不到头.只有在旅行中,你做了对或错的决定结果会很快显现出来...当然也有一少部分,如同真实的人生,永远没有结果和答案.